提起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相信大家都能立刻背诵出来。这首脍炙人口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正是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之手。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与元稹并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他的诗歌通俗易懂,平易近人,在民间广为流传,被誉为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。
白居易于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仕宦之家,自幼聪颖好学。他五、六岁时就开始学习作诗,到九岁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。贞元十六年(公元800年),年仅29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,可谓少年得志。此后,他历任校书郎、翰林学士、左拾遗等官职,并于元和十年(公元815年)被贬为江州司马,这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

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。前期以反映民间疾苦、讽喻时政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主,代表作有《秦中吟》、《新乐府》等;中期则多抒发个人情感,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,代表作有《琵琶行》、《长恨歌》等;后期则以闲适、感伤为主,代表作有《池上》、《忆江南》等。
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实晓畅,明白如话,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。他善于运用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,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,易于理解。同时,他的诗歌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。
除了诗歌创作之外,白居易在散文、辞赋等方面也颇有建树。他的散文以议论为主,观点鲜明,逻辑严密,代表作有《与元九书》、《策林》等。他的辞赋作品则以描写景物、抒发情感为主,代表作有《琵琶赋》、《庐山草堂记》等。
白居易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,更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好官。他关心民间疾苦,敢于直言进谏,即使在被贬谪期间,也始终不忘为民请命。他的诗歌作品中,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,表达了希望国家富强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。
白居易于公元846年逝世,享年75岁。他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,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他的诗歌通俗易懂,老少皆宜,即使在今天,依然被人们广泛传诵,这正是对他最好的纪念。
拓展段落:
白居易与同时代的元稹、刘禹锡等诗人交往密切,他们之间相互学习、相互促进,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。白居易和元稹并称“元白”,两人都提倡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。白居易和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,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主张清新自然,反对雕琢堆砌,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