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宋代著名文学家、书画家、政治家。他的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,短短百余字却字字珠玑,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水的静谧夜色,更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旷达心境。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。当时,他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谪到黄州,仕途坎坷,心情抑郁。然而,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压倒,反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。在一次夜游承天寺时,他被月光下的景色所吸引,顿生感悟,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散文。

文章开篇以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”点明时间,简洁明了,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。接着,作者以“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”描绘了自己在夜晚突然被月光吸引,欣然出门散步的情景。月光是文章的点睛之笔,它将夜色渲染得更加迷人,也为作者的感悟提供了契机。
作者在夜游中,看到了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”。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,照亮了庭院,也照亮了作者的心。他以“空明”一词,描绘了月光下的静谧与澄澈,仿佛将世间万物都洗涤得纯净无暇。而“藻、荇交横”则展现了月光下水面的波光粼粼,仿佛在水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。
最后,作者以“盖竹柏影也”揭示了这美丽的景象并非实物,而是竹柏的倒影。这看似平淡的语句,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,即使在逆境中,也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,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困扰。
苏轼的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,更是一首人生的哲理诗。它以清新自然的语言,描绘了月光如水的静谧夜色,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,启迪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,即使遇到挫折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,坦然面对,最终实现自我价值。
拓展: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心境,与苏轼的诗歌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苏轼的诗歌以豪放为主,但也不乏细腻委婉之作。他的诗歌内容丰富,涵盖了政治、社会、人生、爱情等各个方面,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思考。
苏轼的诗歌作品,如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、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、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等,都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。他以积极的姿态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挑战,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,激励着后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