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野旷天低树”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《使至塞上》,是这首七言绝句的第二句。这句诗描绘了广阔无垠的塞外景象,将广袤的原野、低垂的云天、稀疏的树木等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,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、空旷寂寥的意境。
一、广阔无垠的原野:

“野旷”二字点明了塞外原野的广阔无垠,一望无际。诗人站在高处,视野开阔,放眼望去,满目都是无边无际的荒原,没有一丝阻挡。这种开阔的视野,给读者带来一种豪迈与壮阔之感。
二、低垂的云天:
“天低”二字则描绘了塞外天空的低垂,似乎触手可及。这与中原地区的“天高云淡”形成对比,暗示了塞外气候的严酷和环境的恶劣。云层低垂,压抑着人们的呼吸,也暗示着一种孤寂和压抑的氛围。
三、稀疏的树木:
“树”字点明了塞外原野上的植物稀疏,与中原地区繁茂的树木形成对比。这不仅体现了塞外气候的干旱,也暗示着塞外的荒凉与贫瘠。稀疏的树木,仿佛在广阔的原野上挣扎着生存,也象征着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四、整体意境:
“野旷天低树”这句诗将广阔无垠的原野、低垂的云天、稀疏的树木等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,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、空旷寂寥的意境。诗人用简洁的语言,将塞外荒凉、壮阔、寂寥的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,也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天地时,内心的感慨和豪迈。
五、诗歌意境的拓展:
除了描绘塞外景色,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。诗人身处边塞,面对广阔的原野和低垂的云天,内心难免会产生一种孤寂和苍凉之感。这句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受,以及对故乡的思念。
总而言之,“野旷天低树”这句诗,不仅描绘了塞外独特的景色,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,是一句具有丰富意境的诗句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