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看他,吭哧吭哧地搭积木,搭到一半,哗啦一下全塌了。小脸瞬间垮下来,眼里蓄满了泪。这时候,我们最容易说的是啥?“哎呀,你怎么又不小心!”或者,“告诉你这样搭不对吧!”再或者,“没事没事,再搭一个更好的!”这些话,听着都挺“正常”的,对吧?可仔细咂摸咂摸,前两种是责备,后一种呢,虽然听起来是鼓励,却轻易抹杀了孩子刚刚为之付出的努力,急着让他翻篇儿,似乎失败是个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。
我们真的要鼓励孩子,那语言得是长着耳朵的,得是弯下腰、看得见他彼时彼刻感受的。不是高高在上地评判,也不是浮皮潦草地敷衍。得是,具体的。那堆积木塌了,他很难过,甚至有点挫败。蹲下来,看着他,可以轻轻说:“哇,看到积木全塌了,你是不是觉得很沮丧?”承认他的感受,这是第一步,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步。他的情绪被看见,被接纳,就像开了个小小的阀门,没那么憋屈了。

然后,说说他刚才做的事。别只盯着结果。“你刚才选的那几块积木,形状都挺特别的,你还记得你最开始想搭个什么样子的吗?”或者,“我看到你为了让它站稳,试了好几次,往下面加了块大底座,对不对?那个方法挺有想法的。”看,我们没有说他“棒”,而是具体指出了他尝试的过程,他的努力,他的思考。这些东西,才是他真正可以掌握,可以复盘,可以下次继续去做的。“你真棒”太像一个盖章,盖了就完了,下次不“棒”了呢?他就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。可你告诉他“你在哪里花了心思,用了什么方法”,他哪怕失败了,也清楚自己的路径,知道下次可以调整哪里。
鼓励孩子的语言,得有相信的力量藏在里面。那种相信,不是盲目的“你肯定行”,而是“我相信你有能力去尝试,去学习,去克服困难”。当他因为作业难而不想动笔,瘫在沙发上的时候,不是骂他懒,也不是替他写。“这道题看起来是有点绕,是不是觉得不知道从哪儿下手?”又是先看见他的难。然后呢?“要不,我们一起读读题目,看看要求是什么?”提供支持,而不是直接给答案或施压。“我相信你读懂题目后,能找到解题的线索,别怕,一步一步来。”这里面就有相信,相信他有理解能力,有分析能力,只是需要迈出第一步的勇气。而且,你不是把他一个人丢在那里,而是一起面对。这种“我们一起”的姿态,有时候比任何语言都有力量。
还有很多时候,孩子犯错了,或者结果不尽如人意。考试没考好,比赛输了,跟小朋友闹矛盾了。这时候的语言,更考验我们。指责和说教最容易,“早知道让你多看看书!”“哭什么哭,输了就完了?”这些话,除了让孩子更觉自己差劲,关上沟通的大门,没有任何益处。鼓励在这里,是理解,是允许。“我知道你为了这次比赛练了很久,没拿到名次,心里肯定特别难受。”仍然是先接纳情绪。“没关系的,每一次尝试都算数。我们这次学到了什么?下次可以从哪里开始?”看到失败中的价值,引导他看向成长本身,而不是盯着那个亮眼的,或者暗淡的,结果。
说到底,鼓励孩子的语言,是关于关系的语言。你用什么样的语气,什么样的眼神,什么样的姿态说出来,比你说了什么字句更重要。冷冰冰的“加油”,敷衍的“挺好”,孩子能感受到那份不走心。真正的鼓励,是带着温度的,是你能感受到他在你面前是安全的,他犯错是被允许的,他的不足是被接纳的,他的每一点点进步都被你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
我有时候也会说错话,也会不耐烦,吼两句。事后自己懊恼得不行。这说明,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这需要我们大人自己,也在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觉察。那些真正能nourishing(滋养)孩子心灵的话语,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,也不是什么固定的句式。它藏在每一次你认真倾听他的絮叨里,藏在每一次你蹲下身和他平视的目光里,藏在每一次他跌倒时你伸出的那只手,以及那句轻声的,“起来吧,我们再试试。”
是的,是“我们”。鼓励,从来就不是把他推出去,说你上,你行,你跑。鼓励是,我在你身边,我相信你,所以,放心地去飞,去摔,去尝试吧。你不是一个人。那份联结感,那份被看见、被支持的确定感,才是孩子勇气最坚实的来源。
所以,下次当他再遇到困难,或者取得一点点小小的,甚至微不足道的成就时,别吝啬你的语言,但请记得,让它们带着你的心,带着具体的观察,带着你的相信,轻轻地,稳稳地落在他正在成长的灵魂上。这,才是真正的鼓励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