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,各位!不是我说啊,咱们学英语,是不是总感觉哪里不对劲?学了十几年,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,单词量看着也挺唬人,可一到要张嘴的时候,或者要写点啥“真心话”的时候,咋就那么别扭呢?跟机器人似的,一板一眼,棱角分明,没有一点温度,没有一丝烟火气。对,没错,我说的就是那个——《正方形英语》。
啥是《正方形英语》?这词儿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。你想啊,正方形,多规整啊?四个角,九十度,四条边一样长,完美对称。就像咱们在课本里、考试里遇到的那些句子:主谓宾,定状补,一个萝卜一个坑,多一分嫌肥,少一分嫌瘦。它“正确”,绝对正确,老师看了挑不出毛病,机器判卷给满分。可它就是……没有灵魂。

我跟你说实话,我以前就是《正方形英语》的模范生。真的!上课笔记记得特全乎,语法书翻烂了,什么倒装、虚拟、非谓语,闭着眼都能给你变出来。写作文?套模板啊!开头引出论点,中间分三段论证,结尾总结升华。每一个句子都力求工整,每一个词儿都恨不得是词典里的第一个解释。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特牛,英文“基础”扎实!
但走出教室,我就傻眼了。
我记得第一次跟个外国朋友聊天,我小心翼翼地组织着我的“正方形”句子:“Excuse me, could you possibly tell me where the nearest subway station is located?” (请问,您是否可能告诉我最近的地铁站在哪里?)你知道人家怎么回的吗?特随意一摆手,说了句:“Uh, sub? Just around the corner.” (呃,地铁?就在拐角那。)
我当时脑子里就宕机了!Sub?不是Subway station吗?Just around the corner?怎么没加is located?天哪,这太不“正方形”了!这语法对吗?老师可没这么教啊!
然后我就开始慌,开始焦虑。我发现我在课本里学的那一套,在“真实世界”里,好像有点……失灵?或者说,它能让你被理解,但它不能让你被感知。你的话里没有你这个人,没有你的情绪,没有你的幽默,没有你的个性。你就像个行走的代码,输出了正确信息,但对方感受不到你是个活生生的人。
这感觉太憋屈了!就像你明明一肚子话想说,却只能用那几个四四方方的积木去拼,拼出来的不是你心里想的城堡,而是一个……额,也是个正方形。
我开始反思,这《正方形英语》到底是怎么来的?我觉得吧,很大一部分是咱们的学习环境逼出来的。考试要考语法,要考句式结构,要考词汇的“准确”用法(通常指最普遍、最官方的用法)。老师为了让你拿到分,当然要教你最稳妥、最不容易出错的方法。于是,一切都变得标准化,变得可以衡量,变得……无趣。
还有就是“怕错”。咱们太怕犯错误了!一个单词发音不对,一个时态用错了,好像天就要塌下来一样。这种恐惧让我们不敢尝试,不敢创新,更不敢把自己的“不标准”的表达塞进英文里。结果就是,为了“正确”,我们牺牲了“鲜活”。我们宁可说一句完美但空洞的“How do you do?”,也不敢脱口而出带着笑意的“Hey, what's up? Long time no see!”。
《正方形英语》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,就是它总想把英文“翻译”过来。不是那种逐字逐句的翻译,而是思维模式的翻译。咱们想说一句话,脑子里先过一遍中文,然后按照中文的语序和表达习惯,硬生生往英文里套。结果就出来一些奇奇怪怪的句子,每个单词你都认识,连起来就是“不是人话”。比如,你想说“我最近忙得焦头烂额”,《正方形英语》可能会直译成“I am busy to burn my head and forehead”。人家老外听了得愣半天!他们会说啥?Maybe “I’m swamped!” 或者 “I’m drowning in work!” 多生动啊!
逃离《正方形英语》,这真是我觉得学英文路上做过的最正确的一件事。
怎么逃的?不是一瞬间的事儿。是慢慢来的,甚至是跌跌撞撞来的。
首先,我开始大量地,不带目的性地,去接触“活”的英文。我不再只看那些为学习者设计的“慢速英语”新闻或者简化读物。我去听原版的播客,看没有字幕的美剧(刚开始啥也听不懂,没关系!),读自己喜欢的英文小说(跳过生词继续读!)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发现了一个新世界!哇塞,原来英文可以这么说!原来一个意思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!原来他们聊天不是你问我答像背课文,而是你一句我一句,夹杂着语气词,省略掉很多成分,甚至有很多“废话”和打断。但恰恰是这些“不完美”的东西,让对话变得真实,变得有温度。
我开始模仿。模仿那些我喜欢的播客主持人说话的节奏,模仿剧里人物的腔调和用词。我不再害怕用俚语,不再害怕用不那么正式的表达。因为我发现,在特定的语境下,这些“不标准”的表达,反而更能拉近距离,更能表达出真实的情绪。
比如说“累”。《正方形英语》只会教你“I am tired”。但“活”的英文可以说“I'm exhausted.”,“I'm beat.”,“I'm wiped out.”,甚至更形象的“I'm running on empty.”。你看,每一个词儿都带着画面感,带着不同的程度和语气。
再比如表达惊讶。《正方形英语》:“I am very surprised.” “活”的英文:“Wow!” “No way!” “Are you kidding me?!” “Holy cow!” 多么富有张力啊!
关键在于,你要允许自己“不完美”。这是从《正方形英语》的牢笼里挣脱出来的第一步,也是最难的一步。你要接受自己会犯错,接受自己的发音不标准,接受自己有时候会词穷。没关系!语言是用来沟通的,不是用来评判的。只要你表达清楚了,哪怕磕磕巴巴,哪怕用了几个“接地气”甚至有点“野”的词儿,只要对方get到你的意思,那就是一次成功的交流。而且往往,这种带着你个人印记的交流,比完美的《正方形英语》更容易让人记住你,喜欢你。
我开始尝试用英文写日记,写随笔,写那种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东西。不为给别人看,就为跟自己对话。我不再纠结语法,不再查每一个生词。我任由思绪流淌,用最快能想到的英文词儿去抓住它们。哪怕有时候一个句子写到一半,发现语法结构拧巴了,我也懒得回去改,继续往下写。奇妙的是,写着写着,很多之前死记硬背的句型和词组,竟然自然而然地就蹦出来了,而且用在了特别恰当的地方。因为它们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,而是我用来表达“我”的一部分。
我现在说话写东西,还是会犯错,还是会有不地道的地方。但我不怕了。因为我知道,我在说的是我的英文,带着我的想法,我的经历,我的感受。它也许不是最标准的正方形,但它有曲线,有色彩,有温度,有生命力。它是一个不规则但鲜活的形状。
所以,如果你也觉得自己困在了《正方形英语》里,听我一句劝:别再那么“规矩”了!
1.多听“真人”的英文:不是教材里的朗读,是采访、脱口秀、日常对话、播客。感受他们的语速、语气、停顿、口头禅。
2.多读“真人”写的英文:不只是新闻报道或学术论文,去看看论坛里别人的讨论,看看博客里的生活分享,看看小说里的人物对话。看看他们怎么用词,怎么造句,怎么表达情绪。
3.别怕开口,别怕犯错:找机会说!哪怕是对着镜子,对着墙。试着用英文描述你今天发生了什么,你看到了什么,你有什么想法。别在脑子里先翻译一遍,试着直接用英文思考。一开始会很难,会卡壳,但慢慢就好了。
4.拥抱不完美:接受你的英文会有瑕疵,这太正常了!母语者聊天还会说错话,用错词呢!关键是你敢说,敢用。
5.找到你的“英文人格”:你想成为一个用英文表达时是幽默的、深沉的、热情的、还是酷酷的人?去模仿那种风格,找到你舒服的表达方式。你的英文,应该反映出你这个人。
学语言嘛,最终目的是为了沟通,为了连接。一个冰冷的、完美的《正方形英语》,可能让你通过考试,但很难让你真正地走进一个文化,走近一个人。
想想看,我们说中文的时候,哪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?我们会用叠词,“好好儿”吃饭;我们会省略主语,“去哪儿啊?”;我们会用语气词,“好吧啦!”;我们会夹杂着方言,甚至创造新的词汇。这些都是让中文“活”起来的东西。英文也一样啊!它也是活的,它也在不断变化,不断吸收新的元素。
别再被《正方形英语》框住了。跳出来!去感受英文的弹性,英文的生命力。让你的英文,从四四方方的积木,变成有温度、有血肉、有灵魂的“人话”。
这过程不会轻松,需要时间和勇气,需要你不断地去尝试,去摔跤,去修正。但相信我,当你开始感受到你的英文不再只是考试工具,而是能承载你的思想和情感的时候,那种成就感,那种自由感,是《正方形英语》永远给不了你的。
所以,朋友,准备好告别你的“正方形”了吗?外面那个色彩斑斓、充满惊喜的英文世界,正等着你去撒欢儿呢!去吧!大胆地说,大胆地写,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、独一无二的英文!它不一定要完美,但它一定得是——你的。
评论